“互联网+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 行业资讯
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川流不息的血脉
发布时间:2021.08.12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物联网的存在使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变成了一种可能,2009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下物联网发展掀起高潮,此后,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医疗、家居等各个领域都开展了应用示范,目前提倡的现代农业精细化生产与物联网技术结合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以感知为前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平台构筑成功,现代农业悄然步入物联网时代,智慧农业大局初现。
试想,如果农民能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农民朋友和农技专家足不出户就可观测到大田里的实景和相关数据,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不仅能避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而且可以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各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都意识到大数据这场旋风所带来的机遇,开始发力推动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植养殖过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同时结合经验,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农业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方面的实践。农业大数据涉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从产到销(种什么,怎么种,往哪销)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具体展示。农业资源大数据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社会资源:劳动力、农资农机数据等。该数据能够帮助种植户了解开展种植前拥有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并判断农作物是否适合种植。包括农作物播种过程中的各种指标数据,采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数据,土壤pH值等,建立生产预警模型,方便农户智能管理。另外生产大数据还包括产量数据,修正产量模型分析,可以提前预估下年度的产量。包括了各个批发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量数据、价格数据,掌握这些数据,提前了解市场行情,科学安排生产,使市场趋于供需平衡状态。农业管理大数据的应用颇为广,泛例如农场种植管理,各生产资源的对接,专家在线服务;产品加工管理,对接农户与下游加工厂商,互利共赢的条件下还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追溯,由此开发出来的绿色履历追溯平台,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过程的追踪。产品销售管理,农超、农电商平台对接,设计销售路线,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建设和物联网的应用,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发展农业大数据迎来重大机遇。
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农业大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农事生产、辅助农业决策,以此达到规避风险、增产增收、管理透明等预期目标。通过分析实时环境数据,可以得到农作物当前的长势、地块信息等;通过算法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环境趋势走向,可以得到精确的未来气候走向、病虫害趋势等;通过分析环境数据整体走向,可以得到精确种植建议、管理指导。试想如果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气候灾害可以得到规避及有效防治措施,种植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指导,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产量的稳产甚至提高,结合符合当地的种植经验决策,农业种植将不会只是“看天吃饭”,更多的是“知天而作”,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从农业源头种植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会拉动农业产业整体内需,从农业生产,到农业市场、农业管理,农业大数据将会大幅提高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其次,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农户农产品滞销,瓜果蔬菜贱卖或烂在地里的新闻,其实原因归咎于市场供需问题。同时,也会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供小于求的情况。其实如果能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汇总起来,要想合理生产实现“供需平衡”并非难事。比如说,今年安徽某农场葡萄产量高,在当地的市场需求量却很小。通过大数据数据采集发现山东某地葡萄的市场需求高,那么农场管理人就可以尽早联系山东地区的销货商,将葡萄售往山东地区。并且,农场主可以提前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的消费者需求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提前规划生产,降低生产风险,帮助农户在农事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从而感知农作物的生产。通过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各项指数数据,再把这些采集的数据放到本地化的或云端的数据中心,从而对农业生产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天气情况,气温条件,灾害强度,土壤湿度的关联监测能力。比如系统监测一号大棚的土豆土壤湿度不足,那么就可以及时填充土壤湿度,比如监测三号大棚的辣椒色泽浅,那么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原因,如果是缺乏养分那就需要及时的施肥。试想如果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气候灾害可以得到规避及科学有效防治措施,种植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指导,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产量的稳产甚至提高,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食品安全是当下国人持续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患上食源性疾病,导致5,000例死亡。在发达国家,40%的食物被丢弃,包括10%到15%的农产品。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延长以及不良商家的投机倒把,追踪和监督农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过程的追踪。大数据正在被用来改善各个环节,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和运输者使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扫描设备和分析工具来监控收集供应链的相关数据。比如生产和运输过程当中的农产品的品质可以通过带有GPS功能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和减少供应链浪费。同时,农业“大数据”有助于开展农产品监测预警,通过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全国各农业产区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解读,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和GPRS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同时,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等关联产业生产中的应用,拉动农业产业整体内需,从农业生产,到农业市场、农产品管理,农业大数据将会大幅提高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通过农业大数据的利用,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但有利于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
在中国,生产环节农业大数据应用前提应是偏于集约化管理的土地经营,生产决策的指导更多的是对面而很难做到对独立的点。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环境分布差异由南到北因地制宜,集约化农业目前集中在东北、新疆、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由具备集约化、大规模特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政府示范为核心,逐步推广农业大数据生产指导。
2、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农业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源头数据的采集,涉及对数据信息量、数据精度等一系列基本要求,结合物联网、农业数据云平台、卫星遥感平台等,逐渐完善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3、农业大数据技术日臻完善
农业大数据技术普及,除了数据获取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对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有进一步提升。加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知识发现等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村赞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是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建立智能的生产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生产数据流转、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智能解析生产环境,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规范化。村赞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响应国家针对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入融合形成互联网+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向4.0方向演进。定位: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溯源一站式平台